当前位置: 首页 >> 正文

好老师要永远在路上--专访自治区级教学团队负责人郝贠洪教授

不久前,自治区教育厅下发了《内蒙古自治区教育厅关于公布2016年质量工程系列项目评审结果的通知》,我校土木工程学院结构力学课程组教学团队获评自治区教学团队。

“结构力学课程组教学团队”由郝贠洪、曹喜、霍俊芳、吴安利、时金娜、史勇、贺培源等7名教师组成。他们当中有教授3人、副教授1人、讲师3人,博士3人、在读博士2人、硕士2人,团队中1人具有国家一级注册结构工程师资格、1人具有国家一级注册建造师资格、1人具有国家注册监理工程师资格。团队成员老中青结合,具有良好的团队意识和合作精神。

团队成员完成的科研成果在2009年获内蒙古自治区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在2012年获第二届全国高等学校土木工程专业多媒体教学课件竞赛一等奖,2015年部分教师指导学生获第九届全国大学生结构设计竞赛获二等奖。

团队成员编纂的教材《结构力学》(科学出版社,2008年)获北京高等教育精品教材奖,《建筑结构(上)》《建筑结构(下)》《高层建筑结构》(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2013年)均入选全国普通高等学校土木工程专业“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精品教材,《工程建设法规》(清华大学出版社,2014年)入选全国高等院校土木与建筑专业“十二五”创新规划教材。

团队带头人郝贠洪博士,教授、硕士生导师,现任土木工程学院副院长、学校土木工程一级学科学术带头人、防灾减灾工程与防护工程二级学科学术带头人、学校自治区两级精品课程(结构力学)负责人、学校自治区两级品牌专业(土木工程)负责人、自治区“新世纪321人才工程”第二层次人才;担任自治区草原英才创新团队“新型土木工程耐久性材料研究与实践创新人才团队”、自治区科技创新团队“内蒙古自治区工程结构与材料力学科技创新团队”、“内蒙古自治区土木工程结构与力学重点实验室”学术(技术)骨干;兼任中国建筑学会工程建设学术委员会委员、中国力学学会会员、内蒙古建筑结构工程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内蒙古建筑业协会专家委员会专家。2003年硕士研究生毕业留校工作以来,主讲“结构力学”“混凝土结构基本原理”等专业课程,指导施工生产实习、毕业实习和毕业设计等实践性教学环节,带领团队完成多项教改项目。主持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3项、自治区自然科学基金项目2项、自治区人才开发基金项目1项,横向项目多项,发表学术论文40余篇,其中SCI/EI收录22篇,获自治区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1项,实用新型专利7项。近日,宣传部学生记者采访了该教学团队带头人郝贠洪教授,在这里与大家共同分享他们的经验。

在集体中茁壮成长

郝贠洪老师是我校培养出来的优秀青年骨干教师,同时也是一名教学管理者,2003年硕士研究生毕业后留校任教,不久后继续攻读固体力学博士研究生,2010年获得博士学位。在繁重的教学科研任务之外,他还肩负着学院的教学科研管理工作。记者非常好奇郝贠洪老师哪里来的时间和精力,不但圆满完成了教学和管理工作,还能结出丰硕的成果。郝贠洪老师解答了记者的疑问:教学、科研、管理工作、生活,无论哪一项都很重要,平衡它们之间的关系的确不容易,但有一个公开的平衡秘诀——“挤时间”,要合理安排工作和生活的时间,利用好节假日的整块时间,保证提高工作效率的同时还要兼顾家庭责任。他认为团队合作是达成目标的前提和基础。专业建设、学科建设、实验室建设、科研团队平台建设……摆在眼前的事情很多,只靠一个人是不可能完成任务的,需要团队协同努力,形成年龄结构完整的梯队,分工合作,提升工作效率。

这次团队能够获评自治区级教学团队,郝贠洪老师认为很大程度上归功于整个团队常年在教学和教学改革上的不懈坚持。“结构力学”课程是土木类专业的重要基础课,团队以学生成长为中心和出发点,以促进学生的“学”为目的,扎扎实实做好教学工作。他回忆到,早些年还没有“团队”这个称谓时,相关课程的老师们就经常聚在一起讨论课程大纲、学生作业、如何授课等问题,经验丰富的教师毫不吝啬地向青年教师传授知识和教学技能,大家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不断取得新的进步。

近年来,从促进学生成长的角度,团队成员通力合作,不断深化教学方法、课程内容等多方面的综合教学改革,努力通过各种方式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促进他们主动参与学习,引导同学们学好专业、学有所长。团队开发了“IMUT土木结构力学”微信平台,现在已有关注者一千多人。老师们利用各自手里的资源,同时还在搜集全国关于力学的知识,归纳梳理后统一放到平台上,天天更新力学的发展、力学前沿、工程结构中的力学等问题。团队每年举办的“大学生创新结构大赛”,学生参与度较高。二年级的学生完成力学的学习后积极做桥、古建筑等结构,通过实践熟练掌握力学知识。并且通过这个比赛选拔学生参加全国大赛,近几年都获得了可喜的成绩。

经过多年的良好传承和以老带新,“结构力学”从校级精品课程成为自治区精品课程,教学团队从学校脱颖而出成为自治区级优秀团队。郝老师说,很荣幸参加工作之后就一直在这个集体中,不断收获进步和成长。

不懈钻研教学方法

由于大环境的不断变化,学生接触的东西很多,信息量也较以前大很多,虽然授课内容变化不大,但授课方式、备课方式却需要经常改变。郝贠洪老师主动改变教学方法,注重与学生的互动,进行讨论式、翻转式教学,学习探索微课、MOOC。他认为,无论何时认真备课都是讲好课的前提。大学阶段的教育鼓励学生进行更多的实践,接触更多的前沿,所以备课内容要不断更新行业内的新理论,新方法(如施工方法、设计方法),还要介绍学科前沿。

大学知识的学以致用并不是着眼于短期实现的问题,它将在日后的工作中得到应用。郝贠洪老师发现有些工程事故发生,就是因为忽略了一个非常简单的知识点。学生都知道某个知识点,但并不知道这个知识点在工程中的具体应用。所以他讲完一个知识点,还要把与知识点相关的工程实践应用和工程事故分析讲给学生,让学生更好理解、吸收。

做学生满意的老师

郝贠洪老师最初的想法是成为一个工程师,并没有想到自己会成为一名教师。豁达的他认为要“干一行爱一行”,并且迅速地爱上了这个职业,各项工作都做得有声有色,但他最大的追求是“做一名让学生满意的老师”。

他说,经过多年与学生的接触,深切感受到学生对老师的要求并不苛刻,大多数同学还是喜欢相对严谨、博学的老师。所以他不断从方方面面提高和充实自己,努力给学生树立一个良好的榜样,希望自己的一言一行能给学生带来积极的影响。他认为,做教师最有成就感的是培养出一批优秀的学生。有许多学生毕业不到十年,就在大型国企走上了重要领导岗位或成为技术骨干,并给予学校和学院很大的支持,让人倍感欣慰。

十余年的教学生涯中,郝贠洪老师始终本着相互尊重、换位思考的原则与学生相处。由于课程学时紧凑,课程容量非常大,所以他倍加重视与学生的交流,鼓励学生把自己的想法表达出来,从而掌握学生的真实想法和思想动态,有针对性地改善教学。他经常找班里的同学了解情况,注重个别沟通,针对经常旷课的学生进行重点沟通,分析其旷课原因,给他们讲清利害关系,让他们自觉回到课堂。

郝贠洪老师认为做一个好老师还应该教学与科研并举,高水平的科学研究可以更好地反哺教学工作,两者相辅相成。大学教师还要发挥自身特长社会服务,他谦逊地说,我们学校的教师中有许多行业专家,他们为呼和浩特乃至内蒙古的社会经济发展作了很多贡献,他们是我学习的榜样。

本着一切为了学生成长这一原则,郝贠洪老师从一名青年教师成长为能够独当一面的团队负责人。在这个过程中,郝贠洪老师始终保持“永远在路上”的状态,不满足于已有成绩,不懈钻研,砥砺前行。

(供稿:学生记者 能动学院  贾彩玲 张杰  编辑:白杨)

上一条:为咱们李海滨老师点赞!
下一条:学而不厌,诲人不倦——记全区首届“育人之星”杨宏业教授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