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正文

学而不厌,诲人不倦——记全区首届“育人之星”杨宏业教授

三十几载工大人,只因怀有故园心。杨宏业老师是土生土长的工大人,1984年从内蒙古工学院毕业时,怀揣着一腔对母校的热爱之情,选择了留校任教。先后教授电工学、电子技术、通信原理、电子专业概论等一系列重要课程,担任过教研室主任、电子系主任、院长助理,主持、规划和设计教育教学的发展与改革项目,编著教材一部。杨宏业老师在学校学习工作三十六载,参与并见证了我校的发展历程,也为我校学科建设的发展贡献了自己的力量。

欣欣然沧海桑田间。杨宏业老师是自治区电子信息工程品牌专业(2008年获批)负责人,2011年经学校教学工作委员会审议,确定本专业鉴定验收结果为A级,并授予“校级品牌专业”。内蒙古工业大学智能信息处理创新团队负责人(2012年获批),2010年成立内蒙古应急技术中心。内蒙古自治区应急专家委员会专家,交通信息工程及控制学科带头人。2012年获全区教育系统创先争优优秀共产党员。2015年获得内蒙古工业大学教学名师。杨宏业老师曾主持国家“十一五”科技支撑计划“省级应急平台和城市应急联动技术研发与示范”项目,并获得自治区“十一五”科技计划执行优秀奖,该项目在我区公共安全、应急处置上发挥了重要作用。

弄潮人不忘报效勤学早。在飞速发展的信息技术时代,人们需要不断地更新知识,终身学习。现年54岁的杨教授,是电子系年龄最大、所聘岗位最高的教师,但怀着一颗报效之心的他把终身学习作为发展前进的基础,作为修身育人的源泉。留校任教以来从来没有停止学习的步伐,2000年赴清华大学攻读硕士学位,努力刻苦钻研学问,在国内外高校考察学习。2009年作为高级访问学者赴日本中央大学学习半年;2011年赴江南大学参加物联网教师培训,获得资格证书,为建设物联网专业做了前期铺垫,并于近年开设新课2门;2013年赴美国北伊利诺伊大学,参加软件与集成电路培训。杨宏业老师多次获得 “三育人”先进个人,年度考核经常获得优秀。积极开展“产、学、研”项目,服务社会,服务地方经济建设。

敢承担只为发展有后人。“培养社会急需的可用之人是教育的基础,素质的渗透与熏陶是和谐的基石,而教师的培养也是重要的一环”,这是杨宏业老师经常说的一句话。信息工程学院成立于2000年,信息产业的迅猛发展使其快速成为“大”学院,但电子通信学科相比之下比较薄弱,尚无硕士学位授权点。作为该学科的责任教授,杨老师深感肩上的担子很重,但他没有丝毫的推脱、抱怨,在困难时期勇挑重担,多年来一直带领老师们共同努力。尽管屡遭挫折,但始终不舍不弃,2011年终于获批交通信息工程及控制二级学科硕士点,为教师科研和学生培养搭建了更好的平台,同时也为2014年获批电子与通信工程硕士点打下了基础。

搞科研不忘抓教学,以科研促进教学是杨宏业老师多年坚持并实践的教学思路。杨宏业老师非常重视本科生的教育,他深知,广袤的内蒙古需要大批青年学子去建设,去发展,而目前研究生培养的规模远远满足不了这一需求。为此,他担任电子系系主任后开始主抓电子信息工程专业的建设工作,如今这一专业既是校级品牌专业,又是内蒙古自治区品牌专业。他积极引导大学生崇尚科学、追求真知,激发大学生科技创新创业服务,引导大学生一步一步进入科学研究的殿堂,感受科学之美。

杨宏业老师在教学中采用各种方法来实现教学与科研的有效连接。主要有以下三个途径:第一,利用毕业设计环节使学生介入科研活动,如本科毕业学生吕文艳、赵志琦、靳云龙、白冰等,都是通过合理设置毕业设计内容与实现方法顺利进入研究生阶段的科研工作;其次,学生申请校内项目吸纳本科生参加科研活动,如指导本科生郭玺、李富东分别获得我校大学生科技创新基金项目“基于GSM的语音识别智能家居安防控制系统”和“基于ZigBee物联网的GPS自动校时校园打铃系统”等;第三,指导学生参加各类科技竞赛,如指导能动学院学生付旭晨、杨振涛开发制作 “太阳能联合开关门机械能的楼道发电照明装置”,并获得内蒙古工业大学第四届节能减排社会实践与科技竞赛一等奖。

近年来,杨宏业老师又先后指导11名学生获批6项大学生创新项目,发表学术论文3篇,申请国家发明专利1项、实用新型专利7项及软件著作权2项,并多次在国家级和自治区级科技大赛上获奖。他的学生张维庭等的作品“ZigBee物联网集约化设施农业大棚环境参数采集终端”在2015首届中国“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获得铜奖、自治区一等奖。所带领的科研团队积极响应“大众创业,万众创新”,于201512月创立了内蒙古禾青科技有限公司,获得内蒙古工业大学第四批学生创业孵化大赛第一名,获创业启动资金3万元,并参加了内蒙古电视台《创业内蒙古》第2季的节目录制,取得了很好的效果。指导学生积极参加第五届中国创新创业大赛,该赛事为国内层次最高的双创大赛,对于培养学生进行创新创业意义重大。在与学生的教学科研指导交流之中,学生深深地感受到杨老师身上的学者之气与学术之美,杨教授也感受到学生身上青春活力之下的科技创新之力,这正是发展内蒙的源动力,他常为此由衷喜悦。

“迷茫时精心指路,细微处不辞辛劳”,这是杨教授在学生眼中真实的形象。他注重因材施教,根据学生的特长进行针对性的培养,并且对学生的日常生活格外关注,经常主动帮助生活困难的学生。他的学生张维庭回忆说:“去年‘互联网+’大赛前的一段时间,杨老师几乎天天和我们在一起,经常本部、金川两个校区来回奔波,帮助团队进行产品研发与测试,共同探讨技术问题,直至方案完善、技术支撑无误才肯罢休。到后期制作比赛要用到的PPT时,杨老师反复帮助我们修改,逐字逐句地推敲,并多次陪伴大家演练,每晚都要忙碌到11点以后。只要涉及到学生的培养工作,杨老师都会认真对待,不允许有任何瑕疵存在,一旦有新想法就会及时和我们沟通。”

“实事求是,因材施教”是杨宏业老师在教学中的一贯原则,这使他在一切教学中都会考虑学生的实际情况,本着一切为学生服务的宗旨,改变教学的方式方法。在生产毕业实习环节中,为了和实际情况相契合,杨老师把4周的生产毕业实习分为区外集中实习、市内集中实习和分散实习三种模式,以满足学生的不同需求。为了能够为更多的学生提供市内集中实习场所,他通过不同途径,各种关系先后建立了多处实习基地,如TCL、创维、中环光伏、银安科技、西电电气公司、841调频台、601中短波电台,以及内蒙古卫星地面站等单位。而在针对物联网二本学生的模拟电子技术课程教学中,采用思想引导与课程教学同步进行的方式,保证班级有惰学情绪的学生不掉队。为此,杨教授以50多岁的长者和教师的身份与学生推心置腹地交流,使其看到知识的光彩与前行的责任,再次鼓起勇气,踏上学习与发展的征程。最有力的说明是在模拟电子技术的平台课考试中,在与一本学生同等条件竞技之下,1314两届物联网成绩均居前列。并且物联网1437名学生中,有两组(10名)同学申请到2个大学生实验创新项目。“这是我之前无论如何不敢想象的,我们班居然会有这样好的成绩,我们真诚感谢杨老师的付出。”物联网14班主任王艳荣老师如是说。

“学而不厌,诲人不倦”这句知易行难的话,是杨宏业老师从事基础教学工作32年最真实的形象。在这30多年间,从理论课程到实验课程,从基础课程到专业课程,从课程设计到毕业设计,从认识实习到生产实习,杨教授遍历整个教学环节,反复实践完善教学方法,期间还利用访问、学术交流、培训等途径进行深造学习,丰富自身的修养学识。如今,杨宏业老师虽已两鬓渐白,但校园之中他的身影依然匆忙矫健,不由让人想起: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上一条:好老师要永远在路上--专访自治区级教学团队负责人郝贠洪教授
下一条:杨宏业教授被评为2016年内蒙古高校“育人之星”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