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正文

内蒙古杰出人才奖获得者----张晨鼎

我校原校长张晨鼎教授近日获得2006年度“内蒙古杰出人才奖”。记者前去采访他,走进天然碱研究室,他正在工作。当我说明来意,70多岁的张晨鼎教授侃侃而谈,他说:“记得在1956年春天,我有幸听了我国制碱专家侯德榜博士所作的‘联合制碱法’学术报告,终生难忘。一方面敬佩他为振兴中华,潜心研究,发明了不排废液、废渣的联合制碱工艺,另一方面也开始对纯碱工业发生了兴趣,当时我还是北师大化学系的学生,想不到一辈子和纯碱工业结下了不解之缘。”
为开发天然碱资源做试验研究 张晨鼎教授1962年调来内蒙古工学院,读了时任化工部副部长侯德榜写的《制碱工学》和《天然碱》,产生了投身内蒙古天然碱事业的想法。上世纪70年代,借芒硝碱试验机会考察了伊盟和锡盟各碱湖和厂矿,发现天然碱加工的难点在于成份复杂,而最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是化碱后碱泥很难沉降,用浑碱卤不可能生产出合格纯碱或小苏打。这严重制约着内蒙古天然碱的开发利用。科研组首先做了碱泥性质研究,结果表明查干诺尔和白彦淖的碱泥主要为含有机物的粘土矿物,不可能用一般的重力沉降、凝聚沉降或过滤除去。经絮凝剂选择试验,证明非离子型聚丙烯酰胺的絮凝澄清效果最好。
絮凝澄清试验 在室内试验的基础上,于1978年向内蒙古自治区科委申请到“天然碱絮凝澄清中间试验”项目。1979年完成后又申请到“天然碱絮凝澄清工业试验”项目。在1978-1983年的5年时间里,张晨鼎和另外几位教师带领两届毕业班的学生在海渤湾化工总厂(后改为伊盟天然碱工业公司,乌海市化工厂)进行中间试验和工业试验,把天然碱絮凝澄清开发成完整工艺,可直接用于生产。由于在技术上解决了碱液澄清的难题,经过鉴定,获得了自治区二等奖和一等奖各1项。同时还做了絮凝机理研究和微量丙烯酰胺测定方法研究。“天然碱泡花碱喷雾干燥试验”也同期完成并通过鉴定,获自治区三等奖。
相图研究 内蒙古天然碱加工物料为Na2CO3-NaHCO3-Na2SO4-NaCL-H2O体系或NaOH-Na2CO3-Na2SO4-NaCL-H2O体系,在不同的条件下共同溶解度变化很大。设计时必须以相图为依据进行工艺计算,生产中也必须以相图为依据控制工艺条件。在研究天然碱矿成因时也必须以相关相图作依据。文献中前人所做的这些复杂体系的相图数据不能满足需要,于是申请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查干诺尔碱矿成矿物质相平衡研究”,由张晨鼎和几位教师指导研究生历时6年,做了高温天然碱苛化液四元和五元相图,高、低温天然碱液四元和五元相图。这方面的研究工作难度大,技术要求高,国内罕见。张晨鼎他们的这一工作不但填补了文献上的空白,而且很快就在试验和设计中被采用,并获得自治区三等奖两项。
建立研究室 经过10多年的科研工作积累和人员素质的提高,由张晨鼎带头组建了天然碱与无机盐研究室。用科研费,在学校的支持下,建起600平方米的实验室,配备了齐全的化学分析、岩相鉴定和工艺研究的仪器设备,水盐体系相平衡的研究水平居国内领先。1985-2005年共培养了40多名研究生,发表学术论文百余篇,研究室成长起8位教授和副教授,每年还承担本科生教学任务和毕业生毕业设计(论文)环节的指导工作。研究室成为具有特色的科研与教学相结合的基地。
走向世界 美国天然碱储量和开采、加工生产能力举世无双,技术和管理先进。1987年,张晨鼎利用在美国犹他大学做访问学者的机会,访问了各大天然碱公司,结识了一些专家和技术人员。1997年,他应邀参加了在美国岩石泉召开的第一次国际纯碱会议,作了题为“The natural soda deposits of China”的学术报告,介绍了中国天然碱开采加工技术和研究成果,也介绍了中国合成纯碱的发展和技术进步。这次会议是在东西方冷战结束后破天荒第一次举行国际间纯碱和天然碱技术交流。当时各国对中国的合成纯碱和天然碱基本上不了解,他是第一个在国际会议上介绍中国合成纯碱和天然碱的人,许多代表围着他问问题,当地报纸记者也对他做了采访。会后,美国天然碱专家戴尼博士热情邀他到丹佛研究中心访问,赠送给他许多研究资料。随后,张晨鼎又作为伊化的代表在美国考察工作了一年多。这其间,他广泛了解美国天然碱工业,发表了综述报道20多篇。随着国外对中国天然碱的了解,先后有美国FMC公司、索尔维公司和通用化学公司来中国洽谈合作,他都应邀出席。土耳其为开发贝帕扎里天然碱矿床,希望得到中国的经济和技术支持,通过张晨鼎介绍,经多次相互考察讨论,由国内几家单位共同承担其钻井水采工程项目。
关注发展 近10年来,中国天然碱工业发展很快,已达到1000kt/a纯碱生产能力。张教授以顾问身份多次应邀参加内蒙古和河南天然碱项目的技术讨论、设计审查、生产查定、现场试验和成果鉴定。
为利用低品位铜矿做细菌浸矿研究 美国几家铜矿成功地应用细菌氧化含铜硫铁矿技术提高含铜品位。1990年,张教授将在美国犹他大学做的硫铁矿生物氧化课题移植到国内,申请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炭窑口含铜硫铁矿的生物氧化与传质”,指导研究生在国内率先进行细菌浸矿动力学研究,目的是逐步把细菌氧化含铜硫铁矿的技术应用到我区的低品位铜矿。随后又扩大研究领域,完成多项生化工程的研究项目,成为研究室一个重要研究方向。这一工作既培养了研究生又为创建生化工程专业打下了基础。
为拓宽稀土应用做稀土有机配合物研究 上世纪90年代,张教授开始尝试将水盐体系相平衡的研究方法应用于稀土配合物的合成,目的是探索稀土碘化物、氯化物与硫脲、乌洛托品等配合物的抑菌作用与FTRF抗癌药物配合物的药效。由于申请到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抗癌新药FTRF与稀土氯化物配合物的研究”,所以稀土有机配合物成为研究室的一个研究领域。
为自治区经济建设服务抓工大的发展与改革 在谈到担任校长其间的工作,他深有感触地说:“1990-1995年,我担任校长其间,为自治区经济建设服务的办学方向非常明确。根据自治区经济发展的需求,在充分调研、论证的基础上,确定新上一批专业。为使新上专业得到批准做了大量联系、协调工作。根据学校发展的需要和国家教委的有关文件精神,不失时机地抓紧申报更名‘内蒙古工业大学’的工作。经多方努力,得到自治区政府和国家教委的批准,1993年12月内蒙古工学院正式更名为内蒙古工业大学,标志着我校的发展进入一个新阶段。根据中央对高校改革的指示精神和外校教育改革的经验,由我负责,党委领导班子支持,在内蒙古高校中较早地提出了改革方案,经教代会讨论,向自治区政府主席办公会议汇报并得到肯定后试行,取得了教学管理改革、人事管理改革和学科建设、师资培养的初步成效。之后,坚持实行并逐步完善了诸如定岗定员、教学工作量制度、教学管理制度和培养、引进博士生的优惠政策等,为工大办学增添了活力和凝聚力,也为逐步提高办学水平、上博士点创造了条件。”
张晨鼎教授获得2006年度“内蒙古杰出人才奖,政府奖励了他20万元。当谈到那20万元奖金的使用时,张晨鼎教授毫不犹豫地说:“用于增加我校已经设立的研究生奖励基金和正在进行的科研工作。”



上一条:自治区首批首席专家----刘志璋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