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一个平凡而伟大的职业,她平凡于默默无闻,伟大于默默无闻。有人把教师比作蜡烛,也有人把教师比作火柴,还有人把教师比作开启知识大门的钥匙。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更是学生成长成才道路上的领航人。我校机械工程学院裴承慧副教授,自1999年留校工作以来,坚持在教学一线工作,全心全意为学生服务,孜孜不倦为教学付出,用爱与责任践行立德树人使命,积极探索《机械制图》教学改革,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在本科教育教学工作会议召开之际,笔者专访了裴承慧副教授。
一、坚持“立德树人”教育理念,探索“1+n”育人模式
热爱是教书育人的前提,对教育事业的热爱、对学生的关爱贯穿于裴承慧十九年孜孜以求、诲人不倦的教师生涯,她用爱与真诚谱写了师者教书育人的诗篇。作为专业基础课教师,她自觉坚持“立德树人”的教育理念,把对学生的价值引导、思想教育和人格塑造与专业教育有机结合起来,创造了独具特色的“1+n”育人模式,即第一课堂教学穿插“学生空间”分享、教师组建“课外兴趣小组”指导第二课堂学生科技创新、发展第三课堂“义工志愿服务小组”的育人模式。
1.努力探索第一课堂教学改革有效路径
以学生为主体、实现“教”与“学”的六个转变。从2014年起裴承慧基于新工科理念积极推进我校图学课程系列改革,最终重新设计了机械专业必选的《机械制图(一)》《机械制图(二)》《计算机辅助设计》三门必修课的课程内容。为配合工程专业认证,基于先进加工技术和实践能力培养的需求,研发了《机械制图综合实践》《3D打印技术启蒙与桌面机组装》《机械工程科技创新启蒙》三门选修课,解决了传统教学体系缺乏整体架构,不能很好的服务工程实践和工程教育专业认证的问题,为学生打下了扎实的图学基础。
2007年至今,裴承慧将素质教育融入课堂教学,创建“学生空间”,在授课过程中和课间,穿插励志故事引导学生思考,学生自选主旋律正能量的视频、故事、诗歌朗诵、PPT展示等进行分享,实现了师生间、学生间的相互激励与共同成长,为学生提供了自我展示平台和心灵互动空间。这种因势利导的思想教育将传统教师为主的灌输教学变为乐观向上、积极主动的快乐教学,活跃了课堂氛围,深受学生喜爱,实现了“润物细无声”的教育效果。在授课过程中,裴承慧善于捕捉和发现每个学生的闪光点,特别是对于性格内向、学习吃力的学生,在课堂上循循善诱,适时给予赞扬、鼓励和引导,在作业批改中发现稍有进步就在评语上及时肯定,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潜能。她的课几乎堂堂全勤,没有玩手机的低头族,课后作业也都能按时上交。这是她辛勤付出的结果,也是学生对教师最好的评价。
2.构建“1+1+1”三位一体的第二课堂
2013年,为引导大一学生课外自主学习,裴承慧创建了“新希望课外学习小组”,积极开展“科技创新+假期实践+师生共建课程”三位一体的第二课堂。科技创新:根据学生兴趣爱好编组,由裴承慧和她的同事以及高年级学长为学生开设相关课程,指导学生开展科技创新活动。现已申请学校大学生科技创新基金项目、大学生实验创新计划项目、大学生创业基金项目等16余项,研发了2款手机APP、搭建了一个网络平台辅助教学。2017年团队成员参加“全国成图大赛”获得二等奖1项、三等奖2项,2018年参加“机械械设计创新大赛”内蒙古赛区获得一等奖并被推送参加今年7月份的全国比赛。第二课堂中科技创新项目的建设实现了学生自主学习、自我提升,培养了学生创新意识和团队合作能力。假期实践:为了激发大一学生学习原动力,鼓励学生利用假期走进企业进行实习,经过5年历程,学生自主实习已达1062天,撰写日志504篇,近33万字,实习成果实现了由“点”带动“面”的辐射教育。师生共建课程:积极探索“教学”相长新途径,鼓励学生参与课程建设,培养学生敬业精神。目前已经组织学生编写了网络课程在线习题300余道,组织学生录制《计算机辅助设计》课程教学视频并辅助完成网课的搭建工作。图学课程中,本科生“助教”机制已经形成。
目前,参加过小组学习经历的学生有52人,且每年都有大一新成员加入,小组成员评价,“课外学习小组让我们找到了读大学的感觉,不仅学到了更多知识,更使我们学会了如何思考和解决问题,学会了团队合作和自我管理。”
3.积极推进第三课堂
2015年,为使学生学会“给予”和“爱”,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裴承慧组建了“学生义工小组”服务我校离退休教师。在“学生空间”奠定的良好思想和感情基础上,她授课的班级义工报名率达90%以上。目前学生义工服务退休老教师7人,主要在生活、心理、精神上照顾关心老教师,与老教师进行访谈,梳理他们的工作经历和人生感悟,并撰写义工报告。这项工作得到了老教师和学校离退休人员工作处的肯定,学生们也在志愿服务中学会了感恩,懂得了珍惜。从2017年推行定期上门服务后,该项活动的开展不仅能帮助老教师做点学生力所能及的事情,学生的一些疑惑也得到了老教师的解答,这种互助模式提升了受助老教师的价值感,这种被需求的感觉直接推动了义工活动的良性发展。
裴承慧主动承担班主任工作。2011年担任了机械工程学院首个独立民族预科班机制08-5班班主任。她根据学生民族特点,有针对性地开展工作,班级补考率是同层次班级最低的,就业率实现了100%,被评为自治区级先进班集体和校级优良学风班,班级先进事迹入选内蒙古工业大学宣传手册。裴承慧也被评为校级优秀班主任。
二、培养学生创新意识,与时俱进专注教改研究
裴承慧不仅在课堂教学中从思想上激发学生的原动力,还紧跟时代步伐,潜心教学改革与实践。近3年,她主持了全国工程图学试题库、校视频公开课、校教改重点项目、教材编写等4项教改项目。2010年率先将“工程应用与创新意识培养”融入《计算机辅助设计》课程,提出了“基于特征的思维拓展式”教学模式,提倡“求思求变”的教学理念,引发学生思考,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并为后续课程奠定了扎实的CAD基础。2014年,在“网易中国大学慕课平台”建立了我区首个SPOC课程,进行网络教学尝试。同年参与浙江大学牵头的工程图学教指委主持的教学改革项目,并与包括清华大学、浙江大学、大连理工、天津大学等国内知名院校在内的35所高校共建网易中国大学《工程图学》MOOC,实现网络同时异地授课,将内蒙古工业大学的图学课程推向了全国。2015年,率先在内蒙古工业大学大面积开展“翻转课堂”教学改革,推行过程性评价教学模式。2016年积极推进“项目驱动教学”;2017年推进信息技术在教学过程中深层次应用;2018年主持我校首批混合课程示范建设项目并推进全新教学模式。
2016年,积极拓展新课程满足学生培养需求,研发了《机械制图综合实践》课程和减材加工《机械工程科技创新启蒙》选修课。2017年研发了增材加工的《3D打印技术启蒙与桌面机组装》选修课,该课程只针对机械专业大学一年级学生开设。选修课程的研发旨在通过接触先进加工技术和动手实践,帮助低年级学生树立学习机械专业知识的信心,唤起学习兴趣,激发学习热情,让学生以期待的心情迎接后续三年的学习,养成良好的学习专业课程的习惯。
2015年至2017年,裴承慧承担了我校首个视频公开课项目,保守计算用时五千多小时(包括教学设计、课件制作、视频录制和剪辑等工作),共录制了276个视频,最终选用203个。,按照MOOC模式在内蒙古工业大学在线教育综合平台搭建了《机械制图》网络课程,进行了混合课程教学实践。为辅助学生完成图学课程的学习,她将虚拟现实技术引入教学,先后基于VR和AR技术研发了“机制智图”和“增强制图”两个版本的手机APP。为满足课改后的课程设置,2017年编写了由机械工业出版社出版的《机械制图测绘实训》教材。
三、勤奋工作,身先士卒率先垂范
从走上讲台的那一刻起,裴承慧就从未停止教学探索的脚步,“上好每一节课,不辜负每一个学生”是她最朴素的职业信条,也是一个共产党人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宗旨的最好体现。近5年来,她主动承担繁重的教学任务,累计授课1768学时,缓解了图学教师匮乏的紧张局面。
2009年,作为唯一一位青年教师获得内蒙古工业大学首届优秀教学质量奖,主持的教改项目获自治区“高等教育教学成果”二等奖;2010年,被学校授予“十佳教师”和“三育人先进个人”荣誉称号,并在教师节作为十佳教师代表发言,相关内容在《北方新报》和《内蒙古新闻网》进行了报道。2010年,作为内蒙古工业大学第二届师德报告团成员进行了工作汇报,相关内容在《内蒙古新闻网》进行了报道。2011年,被授予“内蒙古自治区建党90周年优秀共产党员”荣誉称号、首届“内蒙古自治区高等学校教坛新秀”荣誉称号;2011年和2013年先后获自治区高等院校第七届、第八届“高等院校青年教师教学技能大赛”二等奖2次;2013年获首届全国高校微课教学比赛内蒙古赛区一等奖、全国优秀奖;2014年代表自治区高等院校参加“教育部第十四届全国课件大赛”获高教工科组一等奖,这是我区在全国相关比赛获得的最高奖项。2015年6月被内蒙古电视台《晚间新闻》频道进行了专访报道。作为工程图学部党支部书记,裴承慧在思想上、业务上积极发挥“传、帮、带”作用,团结带动支部全体党员在教育教学改革、实验室建设、课程建设等方面取得了一系列成绩。因成绩突出该支部于2016年被授予自治区“高等院校先进基础党组织”荣誉称号,裴承慧代表全区基层党组织在大会上发言。由于工作突出,2017年获得自治区“优秀教师”“三八红旗手”等荣誉称号。2018年主持教学改革项目荣获自治区高等院校教学成果一等奖。
裴承慧副教授曾多次应邀参加全国工程图学、全国工程图学教指委会议并作大会发言,得到了专家的一致认可和高度评价,在同行中引起了较大反响,提高了学校知名度。
(记者:党委宣传部 安炜丹 摄影:机械工程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