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院两级中心组理论学习材料
2022年第9期
党委宣传部 2022年9月30日
目 录
1.求是网:十年来,我国社会意识形态领域形势发生全局性、根本性转变
2.《光明日报》贾立政:新时代意识形态建设的历史性成就
3.《人民日报》王晓晖:牢牢掌握意识形态工作领导权
4.《光明日报》魏晓燕:新时代网络意识形态安全治理及其经验
5.《学习时报》蒿慧杰:坚决做好新时代意识形态工作
6.求是网评论员:牢固树立和践行总体国家安全观
7.《人民日报》曹诗权:坚持总体国家安全观
十年来,我国社会意识形态领域形势发生全局性、根本性转变
是说新语
2022年8月18日,中共中央宣传部举行“中国这十年”系列主题新闻发布会,介绍新时代宣传文化工作情况和成就。党的十八大以来,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宣传思想文化战线围绕举旗帜、聚民心、育新人、兴文化、展形象的使命任务,正本清源、守正创新,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工作导向,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精神文化产品供给质量明显提升,全党全国各族人民文化自信明显增强,全社会凝聚力向心力极大提升,整个社会意识形态领域形势发生全局性、根本性转变,为新时代开创党和国家事业新局面提供了思想保证、舆论支持、精神动力和文化条件。
全党全国人民信仰信念更加坚定
牢牢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坚持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最新成果武装全党、教育人民,把学习宣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不断引向深入。
一是在推动读原著、学原文、悟原理上下功夫。编辑出版《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一至第四卷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学习纲要、学习问答等权威读本,推动党委(党组)理论学习中心组提质增效,带动全党全社会形成学思践悟的浓厚氛围。
二是在创新理论传播方式方法上下功夫。通过推出《社会主义没有辜负中国》《中国没有辜负社会主义》等重头文章,制作播出《我们走在大路上》《敢教日月换新天》等大型电视专题片,编写“面对面”系列通俗理论读物,建好用好“学习强国”学习平台等,让党的创新理论更加通俗易懂地“飞入寻常百姓家”。
三是在建强理论研究宣传阵地上下功夫。发挥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的带动作用,加强全国重点马克思主义学院建设,建立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专门研究机构,推出一大批有深度、有分量的研究成果。通过这一系列重要举措,引导干部群众进一步弄清了“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的道理,从而更加坚定了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信念信心。
社会舆论总体氛围清朗清新、昂扬向上
统筹内宣外宣、网上网下,大力宣传阐释新时代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广大干部群众对党中央大政方针的认知认同进一步增强,对党中央的信赖信任信心进一步加深,社会舆论主旋律更强劲、正能量更充沛。
精心策划开展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改革开放40周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北京冬奥会和冬残奥会等重大主题宣传,激发中国人民团结奋斗的精气神。
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入脑入心,入法入规,融入日常。广泛开展群众性主题宣传教育,全面铺开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建设,选树和宣传一大批先进典型,引导人们崇德向善、见贤思齐。
着力促进媒体融合发展,各级各类媒体传播的内容方式发生重大转变,中央主要媒体完成创新转型,2585个县级融媒体中心建成运行,新闻舆论传播力、引导力、影响力、公信力大大提升。
加快国际传播能力建设,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深化文明交流互鉴,弘扬全人类共同价值,使可信可爱可敬的中国形象更加鲜亮,中华文化影响力显著提升。
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繁荣发展
深化文化改革发展,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要。
一是加强规划引领,编制实施《文化强国建设规划纲要(2021—2035年)》和“十三五”“十四五”文化发展规划,深入推进文化领域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引领文化高质量发展。
二是实施重大项目工程,建成中国共产党历史展览馆、中国国家版本馆,高标准建设长城、大运河、长征、黄河、长江国家文化公园,推进《复兴文库》《中国大百科全书》第三版、《(新编)中国通史》等文化工程。
三是推出精品力作,电影《长津湖》、电视剧《觉醒年代》《山海情》等一批优秀作品广受好评、“破圈”传播。中国成为图书、电视剧、动漫等领域世界第一生产大国,电影市场规模屡创纪录、银幕数和票房收入跃居全球第一。
四是坚持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开展中华文明探源,推进“考古中国”重大项目,成立中国历史研究院,文物和古籍保护利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也都取得新进展。
宣传文化领域治理全面推进
旗帜鲜明坚持党管宣传、党管意识形态,党对宣传文化工作的全面领导更加有力。
一是着力创新文化体制机制,努力构建大宣传工作格局,搭建起文化领域改革主体框架的“四梁八柱”,圆满完成宣传口机构改革各项任务。
二是制定出台《中国共产党宣传工作条例》等党内法规,制定修订《公共文化服务保障法》《电影产业促进法》《著作权法》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法律体系日趋完善。
三是加强能力和作风建设,精心组织“脚力、眼力、脑力、笔力”教育实践,广泛开展“深入生活、扎根群众”主题实践活动,创新实施文化名家暨“四个一批”人才等计划,打造政治过硬、本领高强、求实创新、能打胜仗的干部人才队伍。
(来源:求是网)
新时代意识形态建设的历史性成就
贾立政
意识形态工作是管头脑、管根本、管总的,具有根本性、系统性、方向性和战略性的特征,贯穿在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方方面面。意识形态建设成就更多体现在坚持党的全面领导和文化建设上,但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其他方面都与之密不可分。深入学习《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精神,深刻总结建党百年意识形态“破立并举”历史经验和党的十八大以来意识形态领域的实践发展,对于激发全民族文化创新创造活力,更好构筑中国精神、中国价值、中国力量,巩固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具有重要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新时代意识形态建设的历史性成就,至少体现在以下八个方面:
一、确立和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指导地位的根本制度。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要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提出“在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这一根本问题上,我们必须坚定不移,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都不能动摇”。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明确提出,要“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指导地位的根本制度”,将其作为一项根本制度明确提出来;习近平总书记“七一”重要讲话中提出“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重大论断;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将“坚持理论创新”作为党长期实践积累的宝贵经验之一。总体来看,我们党坚持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使得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得到不断巩固。
二、前所未有地提升了意识形态工作在国家工作全局中的重要地位。党的十八大以来,针对新形势下意识形态领域的复杂情况,习近平总书记用“极端重要”来强调意识形态工作,指出,“经济建设是党的中心工作,意识形态工作是党的一项极端重要的工作”,并对“极端重要”作了具体阐释,即“事关党的前途命运,事关国家长治久安,事关民族凝聚力和向心力”“关乎旗帜、关乎道路、关乎国家政治安全”。同时,也对国际历史上因思想防线被攻破而导致的政治动荡、政权更迭的经验教训进行了深刻总结。习近平总书记对意识形态工作“极端重要”的定位,揭示了对意识形态领域当时存在的积弊的全面审视,以及对风险、挑战、危害的科学判断。
三、提出了新时代意识形态建设的重要命题和战略任务,明确了新时代意识形态工作的根本原则。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提出的“建设具有强大凝聚力和引领力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不仅是宣传思想战线必须担负起的一个战略任务,也是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一个重大命题。对此,习近平总书记反复强调“人心是最大的政治”,把凝聚人心作为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同时,也明确了新时代意识形态工作的根本原则是牢牢掌握意识形态工作领导权,加强党对意识形态工作的全面领导。对此,习近平总书记不仅提出“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巩固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这“两个巩固”,还反复强调要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牢记“国之大者”。
四、严格落实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健全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度。建立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是加强党对意识形态工作领导的重大举措。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作出一系列战略部署,要求各级党委对意识形态工作负总责,履行好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强化各级党委主体责任,切实负起政治责任和领导责任,加强阵地建设和管理,指出“要压实压紧各级党委(党组)责任,做到任务落实不马虎、阵地管理不懈怠、责任追究不含糊”。党中央陆续出台的《党委(党组)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实施办法》《党委(党组)落实全面从严治党主体责任规定》等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度,清晰明确地界定了正确引领社会思潮、维护意识形态安全的工作职责。
五、加强党对意识形态工作职能部门的领导。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分别召开文艺工作、党的新闻舆论工作、网络安全和信息化工作、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和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等,就党的宣传思想工作、文艺工作、新闻舆论工作、网络安全工作、哲学社会科学工作、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等方面进行重大部署、提出严格要求,为意识形态建设指明了方向。
六、揭示了特殊历史方位上意识形态领域的变化态势及其风险挑战,强化了意识形态底线思维。进入新时代,习近平总书记科学判断时代特征和国际形势,深刻指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战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两个大局”,是我们谋划工作的基本出发点。特别是随着新冠肺炎疫情的全球扩散,西方一些政客对我国意识形态、发展模式和价值理念等方面的攻击有增无减,意识形态领域的斗争形势更为严峻。国际力量对比深刻调整,单边主义、保护主义、霸权主义、强权政治对世界和平与发展威胁上升,逆全球化思潮上升,世界进入动荡变革期。党中央深刻认识到,面对来自外部的各种围堵、打压、捣乱、颠覆活动,必须发扬不信邪、不怕鬼的精神,同企图颠覆中国共产党领导和我国社会主义制度、企图迟滞甚至阻断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程的一切势力斗争到底,一味退让只能换来得寸进尺的霸凌,委曲求全只能招致更为屈辱的境况。这些深刻认识和精准把握,彰显了高度的政治定力和政治清醒。
七、结合时代大势对互联网这一意识形态工作的“最大变量”进行精准定位,形成网络强国战略思想。党的十八大以来,互联网已经成为我们面对的“最大变量”,党高度重视互联网这个意识形态斗争的主阵地、主战场、最前沿。习近平总书记不仅将互联网视为党长期执政必须通过的一关,还高度关注网络空间对全球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等领域产生的深刻影响,提出“谁掌握了互联网,谁就把握住了时代主动权;谁轻视互联网,谁就会被时代所抛弃”的科学论断,提出了包括网络发展观、网络安全观、网络治理观、网络主权观、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等一系列顶层设计与战略布局,体现了对网络信息时代新特征、新规律的深刻把握。
八、推进中国特色话语体系创新,丰富了意识形态建设的思想文化资源。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不断推进中国特色话语体系创新,一方面推动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另一方面传承弘扬红色资源和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创造性地提出“中国梦”“以人民为中心”“五位一体”“四个全面”“人类命运共同体”等新时代话语,集中展现了意识形态话语在凝聚和引领方面的功能。
总之,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意识形态领域形势发生全局性、根本性转变,全党全国各族人民文化自信明显增强,全社会凝聚力和向心力极大提升,为新时代开创党和国家事业新局面提供了坚强思想保证和强大精神力量。新的征程上,我们必须守土有责、守土尽责,成为意识形态战线的忠诚卫士,为新时代党的意识形态工作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作者:贾立政,系北京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特约研究员、人民论坛杂志社总编辑)
《光明日报》(2022年01月04日06版)
牢牢掌握意识形态工作领导权
王晓晖
意识形态决定着一个国家、一个政党的性质,决定着举什么旗、走什么路这一根本问题。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以下简称《决议》),全面总结百年来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党的宣传思想文化工作的成就和经验,强调必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工作导向,举旗帜、聚民心、育新人、兴文化、展形象,牢牢掌握意识形态工作领导权,建设具有强大凝聚力和引领力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我们要深入学习领会《决议》精神,进一步增强做好新时代意识形态工作的政治自觉、思想自觉、行动自觉,更好构筑中国精神、中国价值、中国力量。
意识形态工作是为国家立心、为民族立魂的工作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意识形态工作,强调意识形态工作是为国家立心、为民族立魂的工作;强调意识形态工作的领导权任何时候都不能旁落。这为我们做好新时代意识形态工作提供了根本遵循。
加强意识形态工作,是用党的历史经验启迪智慧、传承发扬党的光荣传统的必然要求。我们党的百年历史,就是马克思主义科学真理不断得到验证彰显、战胜各种谬论迷思的历史,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不断赢得支持认同的历史。革命战争年代,党高扬马克思主义、笃行马克思主义,引领团结全国人民推翻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三座大山,赢得民族独立、人民解放。新中国成立后,全党加强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教育,用社会主义思想道德涤荡旧社会的腐朽文化和污泥浊水。为保证改革开放正确方向,党提出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加强理想信念教育,旗帜鲜明反对资产阶级自由化。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把意识形态工作摆在全局工作的重要位置,积极壮大主流思想舆论,坚决同一切错误思潮作斗争,不断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巩固全党全国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
加强意识形态工作,是切实做到“两个维护”、增强党的团结和集中统一的必然要求。以先进的意识形态、统一的思想意志将全党团结成“一块坚硬的钢铁”,是确保全党始终步调一致向前进的重要保证。党的十八大以来,全党把坚决维护习近平总书记党中央的核心、全党的核心地位,坚决维护党中央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作为党的政治建设的首要任务,坚持用党的创新理论武装全党、用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凝聚全党,引导全党坚定不移向党中央看齐,自觉在思想上政治上行动上同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党的团结统一更加巩固。
加强意识形态工作,是筑牢共同思想基础、凝聚磅礴奋进力量的必然要求。意识形态工作是在人的头脑里搞建设,向来发挥着“唤起工农千百万,同心干”的重要作用。党的十八大以来,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凝聚力和引领力不断增强,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注入了强大精神动力。踏上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必须加强思想引领和宣传教育,进一步统一思想、凝聚力量,振奋精神、鼓舞士气,引导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一心向前进。
我国意识形态领域形势发生全局性、根本性转变
党的十八大以来,在党中央坚强领导下,宣传思想战线敢于斗争、敢于亮剑,理直气壮弘扬新风正气,坚决果断消除顽瘴痼疾,意识形态领域形势发生全局性、根本性转变,全党全国各族人民文化自信明显增强,全社会凝聚力和向心力极大提升,为新时代开创党和国家事业新局面提供了坚强思想保证和强大精神力量。
强化政治责任,党对意识形态工作的领导全面加强。旗帜鲜明坚持党管宣传、党管意识形态、党管媒体,着力解决意识形态领域党的领导弱化问题,就意识形态领域许多方向性、战略性问题作出部署,确立和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指导地位的根本制度,健全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推动全党动手抓宣传思想工作。制定《中国共产党宣传工作条例》,对新时代宣传思想工作作出制度安排和规范要求;出台《党委(党组)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实施办法》,以党内法规形式明确各级党委(党组)的政治责任、主体责任,并将责任落实情况纳入巡视巡察安排。压紧压实属地管理和主管主办责任,推动各地各部门切实做到守土有责、守土负责、守土尽责。
高扬思想旗帜,全党全国人民团结奋斗的主心骨更加坚定。持续推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学习宣传贯彻走深走实,推动用党的创新理论武装全党、教育人民、指导实践。组织编辑《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一卷、第二卷、第三卷,编写《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学习纲要》《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学习问答》等辅导读本,建设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院),建设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打造“学习强国”学习平台,组织开展分众化、对象化宣讲,持续兴起学习宣传贯彻热潮。抓住党员领导干部这个“关键少数”,提高党委(党组)理论学习中心组学习质量和效果。加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建好高校马克思主义学院,推动高校为党育人为国育才。深化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推进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建设。
弘扬时代强音,爱党爱国爱社会主义的主旋律高昂响亮。广泛开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中国梦宣传教育,推动理想信念教育常态化制度化,完善思想政治工作体系,激发全党全国人民团结奋斗的信心和力量。在全党开展党史学习教育,在全社会进行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宣传教育,建成中国共产党历史展览馆,开展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中国人民解放军建军90周年、改革开放40周年等活动,在全社会唱响了主旋律、弘扬了正能量。高度重视传播手段建设和创新,推动媒体融合发展,提高新闻舆论传播力、引导力、影响力、公信力。深入宣传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决战脱贫攻坚、决胜全面小康的战略部署和重大成就,深入宣传把握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推动高质量发展的部署要求和进展成效,唱响中国共产党好、社会主义好、改革开放好、伟大祖国好、人民军队好的时代主旋律,汇聚起意气风发、勇毅前行的磅礴力量。
着眼凝聚人心,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正能量充沛强劲。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文化建设,着眼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把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凝魂聚气、强基固本的基础工程。深入实施公民道德建设工程,深化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入法入规,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社会发展各方面。建立健全党和国家功勋荣誉表彰制度,设立烈士纪念日,选树和宣传道德模范、时代楷模、最美人物、身边好人,广泛弘扬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注重用社会主义先进文化、革命文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培根铸魂,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繁荣文艺创作,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推动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全面发展,努力为人民提供更多更好的精神食粮。
讲好中国故事,真实立体全面的中国形象鲜亮突出。加快国际传播能力建设,向世界讲好中国故事、中国共产党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促进人类文明交流互鉴。精心做好习近平总书记著作翻译出版和宣介推广,创新开展高访外宣和系列主场外宣活动。围绕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共建“一带一路”等重要理念主张,精心设计针对性强、关注度高的外宣议题,生动鲜活展示中国形象,积极回应国际社会关切,真诚亲和增进国际共识。坚持“请进来”与“走出去”相结合,积极争取知华友华力量。
敢于担当亮剑,意识形态领域向上向好态势不断巩固。从正本清源入手加强宣传思想工作,召开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等重要会议,习近平总书记发表一系列重要讲话,就一系列根本性问题阐明原则立场,廓清了理论是非,划清了底线红线,校正了工作导向。各级党组织当战士不当“绅士”,旗帜鲜明反对和抵制所谓西方宪政民主、“普世价值”、公民社会、历史虚无主义、新自由主义等错误观点,对意识形态问题频发多发、处置不力的单位和组织严肃追责问责。加强意识形态阵地管理,特别是高度重视互联网这个意识形态斗争主阵地、主战场、最前沿的管理,健全互联网领导和管理体制,坚持依法管网治网,营造清朗的网络空间,互联网这个最大变量正在变成事业发展的最大增量。
切实增强意识形态领域主导权和话语权
做好新时代意识形态工作,要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引,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巩固全党全国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建设具有强大凝聚力和引领力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具有强大生命力和创造力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具有强大感召力和影响力的中华文化软实力,努力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
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指导地位的根本制度。要深刻把握这一根本制度的本质规定和实践要求,切实把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贯穿到宣传思想工作各领域,落实到理论舆论、文化文艺、内宣外宣、网上网下、体制内体制外各项工作和各个阵地。围绕这一根本制度完善做好意识形态工作的体制机制,切实把党的领导、党的意志、党的主张贯彻到具体工作之中,确保全党统一思想、统一意志、统一行动。
着力增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凝聚力和引领力。坚持以立为本、立破并举,推进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使全体人民在理想信念、价值理念、道德观念上紧紧团结在一起。健全用党的创新理论武装全党、教育人民工作体系,推动全党全社会深入学习领会、全面贯彻落实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紧扣实现民族复兴主题坚定信心、鼓舞斗志、汇聚力量,紧扣新时代党的历史任务统一思想、凝聚共识、鼓足干劲。投入更大力量、更多资源解决人民群众的急难愁盼问题,增强人民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全面落实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推动各级党委(党组)增强维护意识形态安全的政治敏锐,强化建设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政治担当,全面落实意识形态工作各项任务,守住管好各类意识形态阵地。对大是大非问题、政治原则问题敢抓敢管、敢于斗争,加强阵地建设和管理,注意区分政治原则问题、思想认识问题、学术观点问题,旗帜鲜明反对和抵制各种错误观点。对落实责任不力造成严重后果、影响恶劣的,该问责的问责。发挥好巡视利剑作用,抓好意识形态专项检查,不断提升意识形态工作的整体效能。
《人民日报》(2021年12月08日09版)
新时代网络意识形态安全治理及其经验
魏晓燕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准确把握网络社会发展的新动向和新特点,密切结合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理论与网络信息工作实践,高度重视网络意识形态安全,从“最前沿”“最大变量”和“维护国家政治安全”“长期执政”等角度不断推进网络意识形态安全治理现代化,让网络空间主旋律更加响亮,正能量更加强劲。
一
意识形态安全工作是党的一项极端重要的工作,网络意识形态安全治理同样也是如此。网络的快速发展,对党的建设和意识形态工作都提出了新的挑战和要求。党管媒体就是要把各级各类媒体特别是网络新媒体都置于党的领导之下,坚持和加强党的领导,把网信工作的领导权、管理权和话语权牢牢掌握在党的手里,这也是打赢网络意识形态斗争的根本政治保证和组织保证。要使互联网这个最大变量变成事业发展的最大增量,必须“加强党中央对网信工作的集中统一领导,确保网信事业始终沿着正确方向前进”。
为了加强党中央对网信工作的集中统一领导,不断开创网络意识形态安全治理新局面,我国不断完善网络安全工作顶层设计,推进体制机制建设。2014年,中央网络安全和信息化领导小组成立,集中统一领导全国互联网工作。2018年,党中央将中央网络安全和信息化领导小组改为中央网络安全和信息化委员会,负责网信领域重大工作的顶层设计、总体布局、统筹协调、整体推进、督促落实。在党中央的集中统一领导下,中央网信办统筹协调,各地网信机构逐渐建立,网络安全管理工作格局逐步成熟。中央、省、市三级网信管理工作体系逐步建立起来,省市网信办又进一步向区和县延伸,市、区、街镇三级网信工作体系和县、乡(镇)、村三级网信工作体系也日益健全完善,形成了全国一盘棋的网信工作格局。各级党委都把维护网络意识形态安全作为守土尽责的重要工作,对于党牢牢掌控网络意识形态安全工作的主导权和主动权,不断巩固网络意识形态高地具有重要意义。
网络是多元主体共同活动的虚拟空间,网络问题的复杂性、系统性,决定了网络意识形态安全治理既要始终坚持党的领导,又要充分发挥多元主体的参与作用,形成党委领导、政府管理、企业履责、社会监督、网民自律等多主体参与,经济、法律、技术等多种手段相结合的综合治网格局。网络安全为人民,网络安全靠人民,维护网络安全是全社会的共同责任,需要政府、企业、社会组织、广大网民共同参与,共筑网络安全防线。党委是网络意识形态安全治理的领导力量;政府是网络意识形态安全治理的主导力量,公安、情报和司法部门的作用尤为重要;企业是网络意识形态安全治理的关键力量;社会组织是网络意识形态安全治理的协助力量;网民是网络意识形态安全治理的基础力量,尤其应该充分发挥其作用。将动员机制与利益机制紧密结合,注重信息技术人才队伍的培养和引进,充分发挥多元主体的力量与作用,健全权责意识,走出一条齐抓共治、良性互动的治理之路。
二
网络意识形态斗争的技术属性非常鲜明。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建设网络强国,要有自己的技术,有过硬的技术。”技术治理是网络意识形态安全治理的关键性手段,要“以技术对技术,以技术管技术,做到魔高一尺、道高一丈”。不掌握网络核心技术,就很难在网络应用、监管和意识形态安全治理上占据优势。但与美国等西方发达国家相比,我国在高端芯片、开发平台和基本算法等方面仍然存在较大差距和局限。网络核心技术主要包括基础技术、通用技术,非对称技术、“杀手锏”技术以及前沿技术、颠覆性技术,必须在这些领域构建战略发展、安全可控的核心技术体系,从根本上完善我国网络治理的技术支撑,并充分利用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人工智能等技术,全面推动网络意识形态安全治理的科学化、智能化和精准化。
依法治理是网络意识形态安全治理的基础性手段。网络空间是现实社会的延伸,并不是法外之地,必须坚持依法治网,让互联网始终在法治轨道上健康运行。2016年11月,《中华人民共和国网络安全法》审议通过,2017年6月正式施行。此后,我国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数据安全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个人信息保护法》《关键信息基础设施安全保护条例》等法律条例,出台了《网络安全审查办法》《云计算服务安全评估办法》《党委(党组)网络安全工作责任制实施办法》和《党委(党组)网络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实施细则》等政策文件,制定了网络安全审查、云计算服务安全评估和数据安全管理等规章制度。2020年3月,《网络信息内容生态治理规定》开始施行。这一规定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网络信息内容治理,明确了网络信息内容生产者、使用者、服务平台和监管部门等的行为边界和惩罚机制,进一步推动了网络空间生态治理法治化水平的跃升。
三
随着信息社会的快速发展和媒介技术的不断演进,网络媒体打破了传统媒体对信息资源的掌控和垄断,成为信息传播的主渠道,传统党报党刊党媒面临着新的挑战。基于这一变化,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积极探索有利于破解工作难题的新举措新办法,特别是要适应社会信息化持续推进的新情况,加快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融合发展,充分运用新技术新应用创新媒体传播方式,占领信息传播制高点”。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的媒体融合发展先后经历了启动爬坡、攻坚推进、深度融合等不同阶段。2014年8月,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第四次会议审议通过了《关于推动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融合发展的指导意见》,对推动媒体融合发展提出了明确要求,作出了总体部署。2020年9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加快推进媒体深度融合发展的意见》,从重要意义、目标任务和工作原则等方面明确了媒体深度融合发展的总体要求。媒体深度融合发展既要坚持导向为魂,注重内容为王,又要坚持技术赋能,注重技术创新,从而让内容提质和技术创新双轮驱动,让网络正能量与大流量同频共振。
2013年8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提出了“讲好中国故事”的明确要求。2021年5月,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三十次集体学习上再次强调,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展示真实、立体、全面的中国,是加强我国国际传播能力建设的重要任务。网络信息传播是没有国界的,做好网络意识形态安全治理,必须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要把握国际传播领域移动化、社交化、可视化的趋势,在构建对外传播话语体系上下功夫,在乐于接受和易于理解上下功夫,让更多国外受众听得懂、听得进、听得明白,不断提升对外传播效果”。要进一步提升我国参与网络空间国际治理的能力与水平,加快提升我国对网络空间的国际话语权和规则制定权,不断通过网络传播技术创新来提升在国际网络传播治理中的辐射力,不断通过网络传播内容创新来提升在国际网络传播治理中的影响力,不断通过构建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来提升在国际网络传播治理中的感召力,推动全球互联网治理朝着更加公正合理的方向迈进。
(作者:魏晓燕,系湖北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中南民族大学分中心研究员)
《光明日报》(2022年09月29日06版)
坚决做好新时代意识形态工作
蒿慧杰
意识形态工作是党的一项极端重要的工作。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意识形态工作,习近平总书记亲自谋划、亲自部署、亲自推动,发表一系列重要讲话、作出一系列重要指示,正本清源、守正创新,推动我国意识形态领域形势发生全局性、根本性转变。奋进新征程、建功新时代,我们要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意识形态工作的重要论述精神,全面落实党中央关于意识形态工作的部署要求,以“时时放心不下”的责任感,坚决做好新时代意识形态工作。
把握根本遵循,坚定不移沿着习近平总书记指引的方向奋勇前进
马克思主义认为,意识形态是指观念、观点、概念、思想、价值观等要素的总和,其核心问题是价值观念,是人们对客观事物现象进行是非判断所作的评价。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意识形态工作是为国家立心、为民族立魂的工作;强调意识形态工作的领导权、管理权、话语权牢牢掌握在手中,任何时候都不能旁落。这是运用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科学总结历史经验和历史规律得出的重要结论,为我们做好新时代意识形态工作提供了根本遵循。
以史为鉴,深刻认识意识形态工作的极端重要性。回望党的百年奋斗历程,从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通过舆论宣传、思想动员统一革命思想、凝聚革命力量,到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破除封建落后思想、开展思想改造,到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开展真理标准问题大讨论、反对资产阶级自由化,再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就意识形态领域许多方向性、战略性问题作出部署,确立和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指导地位的根本制度,我们党始终把意识形态工作放在极端重要的位置,把意识形态工作的领导权牢牢掌握在手中。鉴往知来,我们一定要把党的意识形态工作优良传统发扬好传承好,站在坚定拥护“两个确立”、坚决做到“两个维护”的高度,增强主动性、掌握主动权、打好主动仗,坚定不移维护意识形态领域安全。
立足现实,准确把握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论述的丰富内涵。进入新时代,习近平总书记站在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战略高度,对意识形态工作的地位作用、使命任务、根本原则、基本要求、体制机制等进行系统阐述,以马克思主义政治家、思想家、战略家的深刻洞察力和理论创造力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观,把我们党对意识形态工作的规律性认识提升到一个新的高度。学思践悟,我们一定要站在新时代10年的伟大变革基础上,紧密结合党的十九大以来极不寻常、极不平凡的5年伟大实践,用心领悟、全面理解、准确把握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论述的重大意义、精髓要义、精神内涵和实践要求,始终如一地将其作为开展工作的根本遵循和行动指南,从中寻找解决意识形态问题的“金钥匙”,解决好时代难题、回答好时代之问。
开创未来,坚定不移沿着习近平总书记指引的方向前进。当前,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世界之变、时代之变、历史之变的特征更加明显。我们党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正在意气风发地向着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迈进,面临着复杂多变的国际形势,肩负着加快改革发展的重任,承担着进行具有许多新的历史特点的伟大斗争的神圣使命。可以说,意义更重大、任务更艰巨、使命更光荣。继往开来,我们一定要高举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伟大旗帜,顺势而为、乘势而上,推进建设具有强大凝聚力和引领力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引导广大干部群众以党的旗帜为旗帜、以党的方向为方向,坚决在思想上政治上行动上同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坚定信心、迎难而上,一锤接着一锤敲、一仗接着一仗打,在新时代新征程上赢得更加伟大的胜利和荣光。
做好“两个唱响”,全面落实“两个巩固”根本任务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宣传思想工作就是要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巩固全党全国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对陕西来讲,落实“两个巩固”的根本任务,就是要坚决唱响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声音、唱响陕西贯彻落实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声音,让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在三秦大地落地生根。
坚持在理论和实践的相互结合中做好“两个唱响”,不断凝聚意识形态领域人心力量。马克思说,“理论一经掌握群众,也会变成物质力量”。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必须高度重视理论的作用,增强理论自信和战略定力,对经过反复实践和比较得出的正确理论,要坚定不移坚持”。落实“两个巩固”的根本任务,既要从理论上讲清楚科学理论蕴含的立场观点方法、原理哲理情理,也要从实践中展示好科学理论对实践的指导推动作用,让人们在“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的往复循环中增进政治认同、思想认同、理论认同、情感认同。既要立足认识层面引导人们深化对科学理论的理解和把握,又要着眼实践层面引导人们从实践到认识的升华中感悟科学理论对客观世界的改造作用,把“两个唱响”内在地统一于推进“两个巩固”的根本任务。
坚持在主观和客观的有机统一中做好“两个唱响”,持续维护意识形态领域大好形势。主观与客观相统一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特点。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学习掌握世界统一于物质、物质决定意识的原理,坚持从客观实际出发制定政策、推动工作”。落实“两个巩固”的根本任务,要准确把握所处时代和阶段,确保理论体系的主观世界更好地符合世情国情党情的客观实际。唱响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声音,就是要把思想之旗、精神之旗举得高高的,把忠诚核心、拥戴核心、维护核心落得实实的;唱响陕西贯彻落实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声音,就是要把习近平总书记3次来陕考察时对陕西工作的新定位、新目标、新要求讲清楚、讲明白,把习近平总书记的亲切关怀传到千家万户,把三秦人民牢记嘱托、追赶超越的火热实践及时呈现出来,真正把广大干部群众听党话跟党走的主观愿望与团结奋进的客观实际统一于谱写高质量发展新篇章的生动实践之中。
坚持在领袖热爱人民和人民拥护领袖的内在一致中做好“两个唱响”,巩固拓展意识形态领域良好态势。马克思说,“每一个社会时代都需要有自己的伟大人物,如果没有这样的人物,它就要创造出这样的人物来”。习近平总书记反复强调,“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是真正的英雄”。习近平总书记是在人民中成长起来的、深受人民爱戴的人民领袖,同人民是完全结合在一起的。落实好“两个巩固”的根本任务,要宣传好习近平总书记的人民情怀和群众对领袖的拥戴敬爱之情。“两个唱响”必须将习近平总书记对家乡人民的关心关爱与三秦父老拥护领袖的深厚情感内在统一起来,在组织群众、宣传群众、凝聚群众、服务群众中彰显领袖风范、凸显核心地位,反映时代呼唤、体现人民意愿,激发广大干部群众坚定拥护“两个确立”、坚决做到“两个维护”的政治自觉、思想自觉、行动自觉。
坚持多措并举,扎扎实实建设具有强大凝聚力和引领力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
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凝聚力和引领力,既取决于富有说服力、感召力的内容,也取决于广泛有效的传播和引导,这就要求我们必须解放思想、改革创新、再接再厉,推动宣传思想工作高质量发展。
坚持理论舆论同向发力,进一步唱响主旋律。理论管方向、管根本,关乎旗帜道路;舆论管人心、管民意,关乎人心向背。理论宣传体现了意识形态的思想性,舆论宣传体现了意识形态的载体性,二者相互依存、不可分割。陕西始终把学习宣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作为首要政治任务,在省级主要媒体头版首条开设“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指引下”专栏,统筹发挥“两中心一平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全国重点马克思主义学院等平台载体作用,扎实推进理论学习、宣传、研究、阐释等各项工作,引导广大干部群众以理论清醒保持政治坚定,深刻领悟“两个确立”的决定性意义,以实际行动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奋进新征程,我们必须始终坚持理论舆论同向发力,统筹主题宣传、形势宣传、政策宣传、成就宣传、典型宣传,持续筑牢全省上下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
坚持文化文明同频共振,进一步弘扬正能量。文化是意识形态构建的基础,意识形态的发展巩固需要文化的承载和滋润。社会主义精神文明体现了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本质属性,社会主义文化和社会主义精神文明集中彰显了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陕西始终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文化建设,在坚决守护好黄帝陵、兵马俑、延安宝塔、秦岭、华山等中华文明、中国革命、中华地理精神标识和自然标识的基础上,发挥文化资源优势,实施文艺精品创作工程,推动文化强省建设,做大做强“文学陕军”“长安画派”“西部影视”“陕西戏剧”等特色文化品牌,坚持不懈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蕴含的哲学思想、人文精神、价值理念、道德规范为建设具有强大凝聚力和引领力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提供丰厚滋养。奋进新征程,我们必须始终坚持文化文明同频共振,传承弘扬延安精神、南泥湾精神、西迁精神等,深化精神文明创建,加快文化资源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打造新时代文化高地,在促进人民群众精神生活共同富裕中为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贡献陕西力量。
坚持机制队伍同步构建,进一步强化支撑力。队伍是干事创业的根本和基础,好的机制可以让工作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推动建设具有强大凝聚力和引领力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坚持机制队伍一起抓是必要条件。陕西始终把贯彻落实《中国共产党宣传工作条例》作为重要抓手,围绕防范化解意识形态领域风险,建立“3+ N”常态化舆情处置等工作机制,制定出台《党委(党组)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正面清单、负面清单》《关于进一步加强舆情应对处置工作的若干举措》;围绕强化基层基础,推动107个县(区)全部配齐文明办机构,1300个乡镇(街道)宣传委员配备实现全覆盖。奋进新征程,我们必须始终坚持机制队伍同步构建,健全完备有效的机制,强化攻城拔寨的本领,增强舍我其谁的担当,转作风、强“四力”,扎扎实实建设具有强大凝聚力和引领力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
(作者系陕西省委常委、宣传部部长)
《学习时报》(2022年09月30日01版)
牢固树立和践行总体国家安全观
求是网评论员
今年,是习近平总书记创造性提出总体国家安全观8周年。总体国家安全观从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战略高度,系统回答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如何既解决好大国发展进程中面临的共性安全问题,同时又处理好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关键阶段面临的特殊安全问题这个重大时代课题,涉及治党治国治军等各个方面,是一个系统完整的科学理论体系,标志着我们党对国家安全基本规律的认识达到了新高度,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新时代国家安全工作的根本遵循和行动指南。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新征程中,必须始终坚持以总体国家安全观指导国家安全工作,沿着中国特色国家安全道路坚定前行。
党的十八大以来,在领导全党全国各族人民进行具有许多新的历史特点的伟大斗争中,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统筹把握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强国家安全战略谋划和顶层设计,大力推进国家安全领域理论创新、实践创新、制度创新,开创了维护国家安全的崭新局面,为党和国家兴旺发达、长治久安提供了有力保证。2014年4月15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国家安全委员会第一次全体会议上,创造性提出总体国家安全观,明确坚持以人民安全为宗旨,以政治安全为根本,以经济安全为基础,以军事、文化、社会安全为保障,以促进国际安全为依托,维护各领域国家安全,构建国家安全体系,走中国特色国家安全道路。党的十九大将坚持总体国家安全观纳入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方略,并写入党章,反映了全党全国人民的共同意志。2020年12月,在主持十九届中央政治局第二十六次集体学习时的重要讲话中,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坚持系统思维构建大安全格局,为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提供坚强保障,并就贯彻总体国家安全观提出十点要求:即坚持党对国家安全工作的绝对领导,坚持中国特色国家安全道路,坚持以人民安全为宗旨,坚持统筹发展和安全,坚持把政治安全放在首要位置,坚持统筹推进各领域安全,坚持把防范化解国家安全风险摆在突出位置,坚持推进国际共同安全,坚持推进国家安全体系和能力现代化,坚持加强国家安全干部队伍建设。“十个坚持”集中体现了总体国家安全观的核心要义,鲜明体现出习近平总书记高瞻远瞩的战略眼光、总揽全局的战略智慧,为我们从党和国家工作全局认识国家安全、定位国家安全、把握国家安全提供了根本指导。
在习近平总书记亲自谋划、亲自部署、亲自推动下,在总体国家安全观的科学指引下,新时代国家安全取得历史性成就。国家安全得到全面加强,国家安全体系基本形成,国家安全能力显著提升,人民防线更加巩固,全民国家安全意识显著增强。坚定维护政权安全、制度安全、意识形态安全,顶住和反击外部极端打压遏制,推动香港局势实现由乱到治重大转折,深入开展涉台、涉疆、涉藏、涉海等斗争,稳步推进兴边富民、稳边固边,妥善处置周边安全风险,反渗透反恐怖反分裂斗争卓有成效。把安全发展贯穿国家发展各领域全过程,防控经济金融风险取得重大进展,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取得重要进展,扫黑除恶专项斗争取得胜利,生态环境保护发生历史性、转折性、全局性变化,妥善应对重大自然灾害,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网络、数据、人工智能、生物、太空、深海、极地等新型领域安全能力持续增强,有力应对海外利益风险挑战。国家主权、安全、发展利益得到全面维护,社会大局保持长期稳定,我国成为世界上最有安全感的国家之一。
牢固树立和践行总体国家安全观,要把握 “总体”这个关键。必须树立大安全理念,将政治、军事、国土、经济、金融、文化、社会、科技、网络、粮食、生态、资源、核、海外利益、太空、深海、极地、生物、人工智能、数据等诸多领域纳入其中,并随着社会发展不断动态调整。必须掌握做好国家安全工作的系统思维和方法,加强科学统筹,做到统筹发展和安全、统筹开放和安全、统筹传统安全和非传统安全、统筹自身安全和共同安全、统筹维护国家安全和塑造国家安全,着力解决国家安全工作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必须把国家安全贯穿到党和国家工作全局各方面、各环节,绝非某一领域、单一部门的职责,把安全和发展置于同等重要地位,同步决策部署,同样积极落实。必须打总体战,形成汇聚党政军民学各战线各方面各层级的强大合力,全社会全政府全体系全手段应对重大国家安全风险挑战。
(来源:求是网)
坚持总体国家安全观
曹诗权
国泰民安是人民群众最基本、最普遍的愿望,是改革发展的重要前提。维护国家安全,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顺利推进的保障,也是实现国家长治久安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前提。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顺应时代发展大势,从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战略高度,把马克思主义国家安全理论和当代中国安全实践、中华优秀传统战略文化结合起来,创造性提出总体国家安全观,为做好新时代国家安全工作提供了根本遵循和行动指南。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党要巩固执政地位,要团结带领人民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保证国家安全是头等大事。”我们党诞生于国家内忧外患、民族危难之时,对国家安全的重要性有着深刻认识。新中国成立以来,党中央对发展和安全高度重视,始终把维护国家安全工作紧紧抓在手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入关键时期,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我国国家安全内涵和外延比历史上任何时候都要丰富,时空领域比历史上任何时候都要宽广,内外因素比历史上任何时候都要复杂。面对波谲云诡的国际形势、复杂敏感的周边环境、艰巨繁重的改革发展稳定任务,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加强对国家安全工作的集中统一领导,提出总体国家安全观,并把坚持总体国家安全观纳入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基本方略,从全局和战略高度对国家安全作出一系列重大决策部署。
2014年4月15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国家安全委员会第一次会议上首次提出总体国家安全观重大战略思想,这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对国家安全理论的重大创新,是新形势下维护和塑造中国特色国家安全的行动指南。总体国家安全观是我们党历史上第一个被确立为国家安全工作指导思想的重大战略思想,是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捍卫国家主权、安全、发展利益百年奋斗实践经验和集体智慧的结晶,是马克思主义国家安全理论中国化的最新成果,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新时代国家安全工作的根本遵循和行动指南。这一战略思想从全局高度科学擘画维护国家安全的整体布局,实现了对传统国家安全理念的重大突破,深化和拓展了我们党关于国家安全问题的理论视野和实践领域,标志着我们党对国家安全问题的认识达到了新高度。
在总体国家安全观指引下,我国国家安全顶层设计不断完善和加强,国家安全工作取得显著成效。我们推进国家安全体系和能力建设,设立中央国家安全委员会,完善集中统一、高效权威的国家安全领导体制,完善国家安全法治体系、战略体系和政策体系,建立国家安全工作协调机制和应急管理机制;坚定维护国家政权安全、制度安全、意识形态安全,加强国家安全宣传教育和全民国防教育,巩固国家安全人民防线;推进兴边富民、稳边固边,严密防范和严厉打击敌对势力渗透、破坏、颠覆、分裂活动,开展涉港、涉台、涉疆、涉藏、涉海等斗争;等等。这一系列重要举措,有效化解了一系列重大风险挑战,确保安全大局稳定。
坚持总体国家安全观,必须坚持党对国家安全工作的领导,把维护国家安全的战略主动权牢牢掌握在自己手里,把确保政治安全作为首要任务。同时,准确把握新时代我国国家安全形势变化新特点新趋势,以人民安全为宗旨,以政治安全为根本,以经济安全为基础,以军事、科技、文化、社会安全为保障,以促进国际安全为依托,走出一条中国特色国家安全道路,使国家安全体系更加健全,国家安全法治保障更加有力,防范和抵御安全风险能力进一步加强。
总体国家安全观关键在“总体”,突出的是“大安全”理念。坚持总体国家安全观,必须从“总体”上着眼和着力,把“大安全”的理念融入政治、军事、国土、经济、文化、社会、科技、网络、生态、资源、核、金融、生物、太空、深海、极地、人工智能、海外利益等多领域,并随着社会发展不断拓展,统筹推进政治安全、国土安全、经济安全、社会安全、网络安全、科技安全等重点领域国家安全工作。总体国家安全观强调的是系统思维和方法。坚持总体国家安全观,必须以系统思维分析形势、研判风险、明晰战略,突出系统性、整体性、全面性、综合性、全局性、多向性,防范和化解影响我国现代化进程的各种风险,为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提供坚强保障。坚持中国特色国家安全道路,构建大安全格局,把安全发展贯穿国家发展各领域和全过程,动员全党全社会共同努力,汇聚起维护国家安全的强大力量,夯实国家安全的社会基础,为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坚强安全保障。
(作者为中国人民公安大学校长)
《人民日报》(2022年08月05日11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