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理基础课程是工科院校本科生必修的公共基础课,是各专业课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专业培养方案中所占学时学分比重大。数理基础课程的设置、内容及课堂效率直接影响学生后续专业课的学习,关系到学校的教学质量和人才培养质量。就如何提高公共数理基础课的教学质量,如何结合学校实际和学生需求开展数理基础课教学改革等问题,笔者于2018年9月28日在理学院503会议室采访了理学院院长庞晶教授。
一、地方工科院校如何开展数理基础课教学改革
1.开设“数理基础课程概论”选修课
组织学院数学、物理、力学专业教师,融合基础课和专业课教学内容,组建“数理基础课概论选修课”,为全校一年级学生授课,将梳理出的基础课与工科专业、中学内容融合点加进课堂,采用专家式讲座的方式,帮助学生更好的了解和掌握课程内容及各门课程知识的相关性,激发学好基础课的兴趣和动力,使学生对数理基础课的知识结构体系有一个比较全面的认识,有效促进了工科基础课教学质量的提高。2016、2017年春季,为一年级学生开设了“数理基础课概论”选修课, 选定了4个大的合班(500多人)做为试点班。 确定《高等数学》《大学物理》和《工程力学》这三门课程为概论主要内容,三门课程分别成立三个研究小组,每小组确定一名负责人。通过小组讨论研究确定每门课的概论内容;由课题负责人集中统一概论课内容,形成系列数理概论课的PPT课件和纸质形式文件;物理系实现了全部授课内容的PPT上网,并为后期视频、微课和慕课等建设累积经验。设计“数理基础课概论”调查问卷,共发放516份问卷,收回482份,及时形成总结报告和论文。
2.探索教学资源平台整合
从改革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入手,探索现代教育技术与传统教学手段融合的教学资源整合平台。在课堂教学中注重“精讲精练”,教师的“讲”要讲重点,讲难点,讲思路,抓住中心,揭示本质。一是采用现代化教学手段。在每个重点和难点的知识点制作微课视频,通过“雨课堂”“蓝墨云班课”等现代化教学手段及时向学生推送每节课件或小结,测验题及每章复习题以及重点、难点内容的教学视频,以弥补课堂教学时数紧张的不足,同时也帮助学生更好的理解和掌握教学内容,使教学辅助手段从课上延续到课下,使学生真正和老师一起参与到教学活动中,体验、感受、领悟和思考,成为课程的创造者和主体。二是对数理课程内容进行大胆改革。去掉部分相对不经典的定理证明和运算,删掉对于部分专业学习并不急需的内容,补充与实际紧密结合的教学内容和案例,从根本上解决数理课程“必需、够用”的问题,符合教育部40号文件的精神和内涵。三是注重教学方法改革。采用启发式、发现式、互动式等多种教学方法,积极调动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在教学改革的过程中,实现优质课堂和现代化教学手段的结合,充分发挥网络平台在教学中的作用,转变教学观念,适应现代教学方式,不断将新的科研成果引入到教学之中,提升教学水平,增强课程的时代性、前沿性。目前,学校、学院建设了高清录播室,熟悉引进了各种录频软件,制作了60余项微课视频;与北京蓝墨云教学大数据研究院签约成立“内蒙古自治区高校数学移动云教学大数据研究中心” ;举办了两届基础课微课程教学设计竞赛,进一步精炼了微课制作技术,收获一批优秀微课视频。高等数学、线性代数、大学物理等基础课基本实现了“小熊课堂”、手机课堂(蓝墨课题)等辅助教学手段,建立了数字化微课网络平台。以年轻教师带动年老的教师,共同探讨如何将课程知识碎片化(即知识点的确定),再将碎片化的知识整合成课程的知识体系,实现“基于微课的混合式教学”。
3.搭建教学管理反馈机制的公共平台
由于我校数理公共基础课都是由理学院为全校各二级学院的学生开设,对于学生的学风及管理与二级学院沟通衔接严重脱节。导致数理公共基础课程管理意识淡漠,教师在教学中对学生的管理缺乏足够的权威性和责任感,违背了“尊其师信其教”的教育规律。为抓好学学校学风教风建设,一是打破学科壁垒、学院壁垒,搭建起与各二级学院联系的信息平台和窗口。组建相应教学组,建立起数理课教师与各学院师生良好对接的通道。充分利用团学及班主任这支队伍的力量,与公共基础课教师共同关注学生学风建设,有针对性地探索课堂内加强学风教育的有效举措,建立教风、学风立体工程,改变了过去没有学科专业归属的基础课教学管理常常处于力不从心的尴尬局面。二是组织教改团队讨论概论课、课程内容。与各学院调研、研讨、交流,通过网络查阅、相关调研及实际操作总结和经验交流;建立健全教研室教改学习研究制度,积极组织并开展学习研修活动,不定期组织教师进行培训、进修等活动。树立课程设置是为专业课服务的理念,以基础课与工科专业知识、中学内容的融合为突破口,通过网络查阅文献、走访相关学院,听取各学院对数学、物理公共基础课教学的意见和建议,收集到的各学科案例,已进入导论课和课堂。三是在多元化评教模式的改变、考试模式改革等方面做出大胆尝试。2017年以“高等数学A”课程为试点,提高素质教育分数,考试成绩的不及格率比上一年同比降低了近20个百分点,在总结分析效果后将逐步改进。期末大考结束后,以全校各学院为单位,对几门公共课试卷进行分析和学期情况汇总,“成绩统计分析”的反馈,构建基础教学与学生管理相结合的沟通平台,向各学院和相关部门反馈情况,并形成了长效制度,受到师生的一致好评。曾经是学生补考率最高的高等数学、大学物理等课程,现今已成为绝大多数学生较喜爱的课程,近两年来,每学期学生对所有数理教师的教学测评都达到了优良。
二、数理基础课程改革创新对新工科建设的重大促进作用
1.我校理学院现状
内蒙古工业大学理学院成立于2002年6月18日,前身是内蒙古工学院基础教学部。随着学校办学规模的发展壮大和办学水平的提高,学院已由一个单纯的公共基础课程教学部门发展成为现在师资力量、学科门类齐全,教学体系完备的学院。学院现由力学、数学和物理学三大学科组成,下设力学系、数学系、物理学系、实验中心等4个教学单位,有力学、数学、物理、光电子4个实验室。现拥有力学一级学科博士点,力学、数学和统计学3个一级学科硕士点,物理电子学二级学科硕士点,电子与通信工程专业硕士点。
学院现有工程力学、信息与计算科学、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三个本科专业。目前有在校生千余人,其中本科生682名,硕士生163名,博士生59名。现有教职工128人,其中教授17人,副教授52人,具有博士学位47人,硕士学位53人。学院每年承担面向全校本科生、研究生等学生课程达百余门次,其中,高等数学、大学物理、理论力学、材料力学等7门主干公共基础课均为自治区级精品课程,工科数学和大学物理教学团队为自治区级教学团队,力学和物理实验中心为自治区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现拥有固体力学自治区重点学科、依托统计学科的自治区大数据重点实验室以及内蒙古高校数学移动云教学大数据研究中心。内蒙古工业大学理学院致力于建设成为内蒙古地区一流的理科基地及全面发展的教学研究型学院。
2.数理基础课程改革发展
数理基础课程是工科院校各专业的重要公共基础课,是学校重点建设的课程,也是传授创新创业必备的数理基本知识的主渠道。通过对数理基础课的教学内容、方法手段的改革,达到满足学生个性化、多元化学习需求,正确引导学生对基础课学习重要性的认识,提高数理基础课的教学质量。学校以数理课程导论课程建设和开设,构建数字化网络平台为抓手,贯穿课堂教学的创新,每届受益的学生约4000多人,将此教学改革经验与效果拓展到学校相关专业课学院与教师,受益人数将近万人。通过两年多的工作,对学校数理公共课有较大的促进,师资队伍建设成效显著,过去教、学两张皮的现象得到明显改善。该成果主要成员2人获得自治区教学名师,3人获校教学质量奖,8人次获自治区教学奖励,6位教师成为学校骨干教师;近年来,理学院教师申请教改项目13项,获教育部教学项目3项,发表教研文章17篇;全部数理课程重点精品课件、教学视频和微课资料基本积累完成,为我校新工科建设作出了积极的贡献。
(记者:党委宣传部 贺瑞婷 摄影:党委宣传部新媒体中心 梁浩)